一、微专业介绍
数智工程微专业针对工程数字化、制造智能化、成果智慧化的新需求,焦距数字和智能,定位工程结构的虚拟模型数字化、加工建设智能化、制造过程平台化、工程结构智慧化、养护管理数字化,综合应用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,搭建数智体系。
工程结构孪生建模
从人工智能、土木、电气等相关学院遴选骨干教师,组建数智工程教授团队,结合电塔、车身、土建、风机等工程结构智能化的科研成果和工程经验,培养数智前沿技术人才。专业所依托的土木工程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,设立了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,先后被确认为交通部重点学科、湖南省重点学科、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、湖南省国家一流建设学科,土木工程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+等级。
结构信息感知与传输
二、培养目标
1.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与价值观,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,矢志工程报国。
2.培养学生在控制、感知、传输、诊治和数字孪生等方面的系统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。
3.培养学生有效使用AI、大数据、图像识别等现代技术,独立或团队协作开展工作的能力。
4.培养学生支撑数字经济发展,提高学生在数智工程领域的核心能力,提高就业创业竞争力。
三、主要课程
工程机器人结构及控制
《工程机器人结构与控制》为数智工程微专业打造的一门核心专业选修课。主要涵盖了工业机器人的结构组成、运动学与动力学等基础理论,以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(PLC)的硬件组态与应用、PLC程序设计、通信与故障诊断等内容。
结构信息感知与传输
《结构信息感知与传输》课程是数智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,它侧重于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,并融入了大数据、传感器、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前沿技术。
工程结构孪生建模
《工程结构孪生建模》课程培养学生数字孪生技术、有限元建模技术、有限元二次开发及基于机器学习建模原理。包含三维信息建模、三维激光扫描、BIM+GIS+倾斜摄影轻量化模型应用。
工程结构智能诊治与评估
《工程结构智能诊治与评估》课程是一门结合现代智能技术与传统工程结构检测、诊断和评估的交叉学科课程,旨在培养学生利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解决工程结构安全问题的能力。
工程结构智能诊治与评估上课实景
四、微专业优势
数智工程教学团队在国家教学名师引领下,由长江学者、青年长江学者、芙蓉学者等教授、副教授及青年博士组成,在结构工程性能感知、建模、可靠性评价、病害诊治方面取得了丰富科研成果,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;团队教学经验丰富,成果突出,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,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。
数智工程教学团队
五、培养规格
学制:1年,总学分要求:12学分,学生完成规定总学分的微专业课程学习且成绩合格,由学校颁发微专业结业证书。
六、研读该微专业能让学生获得哪些益处
1)掌握简单机器人及制造生产线的组成、应用及控制等知识;
2)获得工程结构的信息感知、传输与反馈的技术能力;
3)具备工程结构三维建模能力及数字孪生基本知识;
4)掌握工程结构智能诊断、处治与评估的相关知识;
5)提高学生互联网+、挑战杯等竞赛的获奖机会;
6)提升学生在工科类就业、创业竞争力。
工程机器人结构及控制
七、咨询方式
九州平台-九州(中国)土木工程学院教务办公室(工二A417)
陈老师 0731-85256007
八、其它事项
1. 所有微专业课程修读须在主修专业毕业前完成。微专业采取单独编班授课教学方式,原则上达到20人以上方可开班,采取收费方式,课程教学一般安排在周末(双休日)或寒暑假进行。
2.微专业修读课程不可替代本科主修专业课程,课程成绩不纳入所在专业平均学分绩点计算。微专业课程考核不合格,不影响学生评奖评优和毕业资格,补考与重修参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。考试不及格的课程,可以补考或重修。每门微专业课程只免费补考1次,补考仍不及格者须重修,重修课程按标准缴费后方可修读。
3.修满微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及学分,达到结业要求的,经微专业所在学院提交申请,发放九州平台-九州(中国)微专业结业证书;未修满微专业培养计划规定学分的学生,其已修读合格的课程由微专业所在学院出具课程学习成绩证明,教务处审核盖章确认。
4.微专业课程成绩单,纳入学生学业档案。
5.微专业不具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。